使用说明:点击“全屏”可放大地图窗口;双击地图可以放大地图;按住鼠标左键可以拖动地图显示范围;地图左上角“+”可放大“-”可缩小;“上下左右箭头”相当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点击“三维图/二维图/卫星图”可以切换到当前城市的三维地图、二维电子地图或者卫星地图。
基本介绍
复转官兵为主体,以支边青年、知识青年为骨干的拓荒者在北大荒建起了全国耕地面积最大的国营农场群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创造了北大荒精神。
1958年4月。友谊农场一下子来了3000多名转业官兵。他们住在墙是用灰条子钉的。中间夹着锯沫子,四处漏风的简易房子里,育苗床上铺几块木板就算是“炕”了。到了夜得紧到地。时篷。屋时连漂艰苦,动的艰辛。之后。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哈尔滨等城市的知青,相继踏上友谊这片黑土地,在被他们亲切地称为“第二故乡”的友谊工作、生活了十几年,甚至更长,“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他们以独特的方式为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和发展进步作着重要的贡献。
友谊,这片从未真正地被垦植过的蛮荒之地,竟然神奇般的变成了闻名于世的全国第一大场者用北下的精神。友谊农场不论在建场规划、经营管理、农业技术等诸多方面,都对全国国营农场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达到了周恩来总理要求的“出经验、出粮食、出人才”的目的。
友谊之所以变成今天欣欣向荣的神奇之地。靠的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友谊的每一寸土地都渗透着拓荒者的热血,友谊的每一粒粮食都是开垦者用汗水浇灌出的,友谊的今天和未来还要靠这个英雄的团体继续发扬北大荒精神,奋勇向前,开发建设新友谊。50年的历史变迁着和友谊人一脉相传的最能战斗、最能吃苦、最能攻坚的顽强品质使友谊脱胎换骨,这块土地不再是天苍苍、野茫茫,如今,映入眼帘的是那秀丽、幽静的小城镇和广褒无垠的田野。昔日的旧友谊变成了今日的新友谊。国家二级水泥混凝土公路和贯穿友谊全境的福前铁路。沿宽敞、整洁的公路去双鸭山市区用不上一小时的行程,距佳木斯飞机场也仅需一个来小时,去省城哈尔滨只需5小时。
“亿吨粮,千吨汗。百吨泪,十吨歌”,友谊人用青春和生命。在祖国东北部的荒原上建设起我国最大的机械化农场和商品粮基地。同时也铸造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瑰宝——北大荒精神,北大荒精神至今还在为友谊的经济建设提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成为一笔永恒的财富。
可以说是以友谊人为首的北大荒人铸造了北大荒精神。北大荒精神又培育了一代代优秀的友谊人。
现代化农业的示范地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也是全国人民,特别是八亿农民的希望所在。过去如此,现在也如此,将来还是如此。
友谊农场始建于1954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四十多年来,带着党和国家交给的“出经验、出粮食、出人才”的光荣使命,靠着北大荒人特有的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到今天这个农场已发展成为拥有140多万亩耕地。10多万人口的我国规模最大和机械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大型国有农场。而今。在农场基础上建起了全国独一无二的一个行政县——友谊县。使这里更是别具魅力。
为进一步探索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道路,1977年国家从美国引进了先进农机设备在友谊进行设点。1979年同样在友谊进行全盘国产农业机械化试点。之后。四度引进苏联和美国先进农业机械设备.带动了国产农业机械现代化的进程。强有我国农业机械化加速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缩短了我国与世界农业机械强国的距离。
1978年3月。友谊五分场二队引进62台件美国约翰·迪尔公司具有七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机械,并成为中国第一个农业现代机械化示范窗口后。这个队就一直在实践着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机必须先行和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的真理。
成为试点窗口后,二队的农业机械、生产管理、技术措施和农工的生产技术水平均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水准接轨。全队生产力各要素的优化配置达到了最佳状态,生产力系统的整体功能得到了最好的发挥。
先进的农业机械带来了中国农业质的转变,也带来了中国粮食生产的一个飞跃。
20多年来,二队的农业工人人均向国家上交粮食20万公斤以上。每人每年为国家创造利润5万元。同时年年创下了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两个全国之最。粮豆生产水平接近了国际农业发达国家水平,二队因此被国家授予“五一”劳动奖状先进集体。
作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示范窗口,二队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止过。1996年。转制后的二队股份合作公司自筹资金更新了落后的农机,又从美国约翰·迪尔公司新引进4台九十年代研制的大马力轮式农用拖拉机。如今,再次变换身份的二队又投资购买了美国凯斯大马力农机具,成为国家第一个把先进的GPS卫星定位系统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农业单位。
作为我国北方旱粮区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试验基地,二队被列为中国现代化农业的窗口。这里曾接待了全国各地的参观者2万人次,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到这里视察。继二队之后,1996年,友谊三分场八队又成为我国北方寒地水稻生产全过程机械化试点单位。又为垦区乃至全省、全国提供了成功的经验。近日农场被列为国家首批建设的15个。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综合示范县(场)之一。
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报春花”到“中国现代化农业的领头雁”,二十多年来,友谊以其独特的方式不断地震动着中国大地。
中苏友谊的见证地
1954年,在三江平原腹地的一片广阔的草原上。出现了第一串拓荒者的足迹。尔后,垦荒者们点燃了第一把荒火,翻开了第一道犁沟,从此唤醒了沉睡千年的土地。也宣告了一个独特的农场——友谊农场的诞生,这也是友谊县的前身。
在黑龙江农垦百余个农场中,友谊农场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农场,它不仅是由国务院亲自批准建立的,场长由国务院直接任命,人员来自全国各地,而且这个农场还是由前助援建五十年代初期,人民共和国刚刚诞生。河山重整。百业待兴。前苏联政府提出帮助我国建设一个拥有2万公顷土地的大型谷物机械化农场的时候。毛泽东、周恩来等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便把目光锁定在这片千里荒原。
“……这个国营谷牧农场不仅对推动中国农业在社会主义改造方面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而且也会帮助中国训练农业生产方面的技术人才和学习苏联开垦荒地的宝贵经验。中国人民从苏联人民这次慷慨的援助中再一次看到苏联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和对中国人民的建设事业的关怀和支持。中苏人民友谊万岁”。毛泽东主席亲自复电苏联政府和人民表达深深的谢意。
1954年11月5日。前苏联政府派来帮助我国建设大型谷物农场的专家、顾同一行49人。带着建场所需的全套农业机械设备,满怀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意踏进了这块神奇的土地。按照先勘探,后设计,再开荒的科学程序.中苏专家以兄弟般的感情携手并肩奋战在这片荒原上。
1955年1月3日前苏联专家土地勘测组完成了野外勘测;1955年1月5日苏联赠送的农业机械运抵友谊:1955年5月3日“开荒典礼”在荒原盛春时节隆重举行。从此,中苏两国人民友谊的种子深深植根于友谊这块肥沃而神奇的土地上。在这里。不同的语言没有阻碍心与心的交流.不同的肤色没有隔阻真挚的情感。中苏友谊象横跨两国的彩虹把两国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 .
五十多年来,中苏人民种下的这一粒具有深厚友谊的种子,在一代又一代友谊人民的勤劳培育下,生根、开花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五十年间这里生产粮食累计已达百亿公斤,并且形成了现代化大农业独特的经营模式。成为中国农业的尖兵,引领着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
友谊谊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中苏两国人民深厚友谊的结晶.同时也是两国人民伟大友谊的历史见证。
在友谊,今天依然保存着中苏友谊纪念碑和部分俄式建筑,以及大量的照片和文字资料。友谊人民十分珍视中苏友谊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中苏友谊万岁”纪念碑,见证了昔日那段难忘的历史,它也指引着今天的友谊人放开视野。走出国门与世界进行更为广泛的交流合作。